从迷茫到自立
——助力困境青少年
实习就业与生涯规划的双重突破
一、案例背景介绍
小杰(化名),男,20岁,是一名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即将毕业。幼时父母因意外离世,在父母离世后的两年由姑姑抚养,后姑姑因家庭原因无法继续照顾小杰,外公将其接到身边照顾,此后一直跟随外公及舅舅一家生活,舅妈对小杰较为严格,日常会督促其做家务,并在假期要求其找兼职,小杰在小学及初中时曾多次因家务问题和舅妈发生矛盾,外公对其较为宠爱。小杰初中时因成绩不好未能考上高中,舅舅帮其找了五年制的职业技术学校并帮其选择了机械消防设备类专业,小杰自述对于专业并不感兴趣,在校几年未学专业技能。
小杰,性格内向,寡言少语,相比于同龄的青少年较为瘦弱,身形偏矮小,据其家人的表述在校时属于在班级里表现较为平庸但遵守纪律的学生,因此较少受到老师的关注,也很少和同学主动交往。
小杰还有一个多月就要开始实习,需取得实习证明才能毕业,学校有提供部分实习岗位,但需要面试且录取学生较少,小杰没有通过面试,因此需要自己寻找实习就业岗位。小杰对于自己学习的专业不喜欢,表示自己也没有学到什么实用专业技能,不知道自己实习可以找什么工作,也不知如何寻找,对于实习就业及未来较为迷茫,家人对于其此种情况较为着急,但无资源帮助小杰联系到实习工作,担心小杰无法拿到毕业证,小杰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办。
二、预估分析
(一)服务对象面临的问题及需求
小杰(以下称为服务对象)情况是社会工作者在恒常探访中发现,结合对于服务对象背景资料的收集及与服务对象本人、外公及舅舅的面谈分析小杰面临以下困境及需求如下:
1、家庭环境的影响导致服务对象自主性不足的困境: 服务对象自幼失去父母,经历了多次家庭变动,先后由姑姑、外公和舅舅抚养。这种不稳定的家庭环境可能对服务对象的心理产生了影响,导致他在面对未来时感到迷茫和无助。虽然外公对服务对象较为宠爱,但舅舅和舅妈的严格可能让服务对象感到压力较大,习惯性听从安排,对于面临需要自己主动寻找实习就业的问题无所适从,需要提升个人主动性及自主性。
2、专业与兴趣不对口、对于未来迷茫的困境:服务对象的专业是由舅舅为其选择的,而非基于个人兴趣或职业规划,服务对象对所学专业缺乏热情,影响其学习动力和对未来职业发展的信心,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
3、个人实习自信及专业技能、经验不足的困境:服务对象相比同龄青少年身形瘦小,且自述没有学到可以用于工作的实用性专业技能,对于个人实习工作缺乏自信,且因未能通过学校的面试,需要自己寻找实习岗位,但不知获取渠道。对于如何获取实习信息服务对象缺乏经验和信心,导致服务对象感到焦虑和无助,因此,有提升个人实习自信心及获取实习岗位就业信息能力的需求。
(二)介入理论分析
鉴于服务对象面临的困境及需求,社工计划以增能理论为指导,增能理论又称赋权理论,是一种协助个人、家庭、团体和社区获取发展能力的社会工作理论。该理论认为,弱势群体之所以处于弱势状态,是因为缺乏生活能力、表达自我价值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控制公共生活各领域的能力,要改善弱势群体的状况,就必须赋予弱势群体成员各种正面或积极的权力和能力。增能是个人与他人用的环境的积极互动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对生活空间的掌控能力和自信心,以及促进环境资源和机会的运用,以进一步帮助个人获得更多能力的过程。每个人都不缺少能力,个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社会互动不断增加的。
本个案中,案主因对于实习就业缺乏自信及主动性、实习就业经验不足、职业定位不清晰而面临困境,社工通过增强案主自信心、获取实践就业信息的能力及对于自我生涯规划能力,以使案主明确自己方向,缓解迷茫。
三、服务目标及计划
(一)服务目标
1、短期目标:①协助服务对象理清学校对于实习就业的具体要求,帮助服务对象了解实习流程和相关手续,减少其在求职过程中的困惑;②提升服务对象获取实习岗位就业信息的能力,使服务对象能够顺利找到合适的实习岗位并完成实习任务,确保顺利毕业;
2、中期目标:①协助服务对象进行生涯规划,帮助服务对象明确未来的学习或就业方向,缓解其对未来的迷茫感;②提升服务对象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通过实习和职业规划的逐步推进,增强服务对象对自己未来发展的信心;
3、长期目标:提升服务对象职业规划能力,使其能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做出自主的选择,避免再次陷入被动的局面。
(二)具体计划
1、通过微信沟通、面谈等方式鼓励服务对象表达感受,同理服务对象的困惑,逐步建立信任关系,以协助服务对象发掘自身潜力和优势及资源,扩展支持网络,提升自信;
2、通过鼓励、引导服务对象主动咨询学校老师/同学等途径,协助服务对象理清学校对于实习就业的要求,帮助服务对象了解实习流程和相关手续,减少其在求职过程中的困惑,结合学校要求、自身兴趣、优势确定实习的方向;
3、提供实习就业信息获得途径信息提供,协助服务对象了解实习就业信息获得渠道,提升服务对象自己获取实习就业信息能力,选择适合的实习实践岗位,以取得实习证明,顺利毕业;
4、协助服务对象进行简历制作,面试模拟等提升服务对象获取实习工作的能力,增强实习就业自信;
5、通过SWOT分析及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等,协助服务对象理清自己未来方向,以确定学习或者就业的方向。
四、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一)介入前期
1、建立信任关系:社会工作者运用同理心、倾听等技巧理解服务对象对于实习及就业的迷茫,使服务对象了解其所面临情况是很多准备毕业的学生都会有此方面的焦虑,社会工作者鼓励服务对象表达自己的感受,是服务对象感受到被理解,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
2、发掘优势及资源,减轻焦虑,增强自信:一方面,通过引导服务对象家人表达对于服务对象实习的看法及表述服务对象的优点,使服务对象见到家人对其实习就业是关心及尊重的,以减轻认为家人催促其是给予其压力的焦虑,看到亲人的支持;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通过协助服务对象分析其在实习就业信息获取上潜在的支持资源(学校、社会工作者、居委)增强服务对象解决困境问题的自信心;
3、理清学校要求,确定实习方向:社会工作者通过给与建议,鼓励服务对象主动和学校老师、同学沟通,协助服务对象理清了学校对于实习就业的具体要求,包括实习时间、实习单位的选择、实习证明的获取等。在此基础上,社会工作者引导服务对象结合自身兴趣和优势,确定了实习的方向并协助服务对象制定了初步的实习计划,明确了服务对象需要完成的任务和时间节点。服务对象主动咨询了老师,了解更多信息,帮助他逐步建立起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介入中期
1、提升信息获取能力:社会工作者协助服务对象了解实习就业信息的获取渠道,包括招聘网站、线下招聘会信息等,并教授服务对象如何在网上填写个人简历,指导其如何根据不同的岗位要求调整简历内容;
2、提升面试技巧:社会工作者向服务对象讲解面试相关技巧,并如何通过微信视频号寻找面试教学视频、如何回答常见的面试问题、如何展示自己的优势、如何应对面试中的压力等,鼓励服务对象先做自我介绍的准备,并使服务对象了解面试失败是很正常的事情,以平常心看待,对投递的面试岗位做合理的期待。社会工作者还协助服务对象模拟了面试场景,帮助服务对象熟悉面试流程,增强自信心;
3、成功获得实习岗位:在社会工作者的帮助下,服务对象成功找到了一个适合的实习岗位,并顺利通过了面试,服务对象与实习单位签订了三方协议,确保了实习的顺利进行。
(三)介入后期
1、关注实习情况,鼓励主动与同辈沟通交往:社会工作者定期与服务对象保持联系,了解他在实习中的表现和遇到的问题,及时提供支持和建议。社会工作者还鼓励服务对象与实习单位的同事主动沟通,帮助他尽快适应工作环境;
2、生涯规划辅导,明确未来方向:社会工作者协助服务对象进行了生涯规划,帮助他明确未来的学习或就业方向。结案时,服务对象拿到了毕业证,毕业后继续留在了实习单位就业,并对未来的职场发展有了初步的规划。社会工作者还为服务对象提供了一些职业发展的建议,帮助他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困境。
五、成效评估及服务结果
(一)成效评估方式
通过在个案跟进过程中与服务对象沟通面谈、服务对象自评、服务对象家人的反馈及个案结束前服务对象填写的个案成效评估表等方式综合本个案的服务成效,具体评估方式如下:
1、服务对象的自我评价:在个案跟进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进行了多次沟通,了解他对服务的感受、遇到的困难以及取得的进步。通过沟通,社会工作者了解了到服务对象的心理变化、自信心的提升以及对未来职业发展的看法,以评估各阶段目标达成情况。在个案结束时,服务对象填了个案结束评估表,自评面临困境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2、第三方反馈:社会工作者收集了服务对象的外公及舅舅的反馈,了解服务对象在实习就业信息寻找过程中及实习情况,这些反馈为评估服务对象的表现及个案进展程度提供了参考依据;
3、社会工作者的综合评估:
(1)服务对象行为改变跟进记录评估:通过个案跟进过程记录呈现服务对象在整个服务过程中切合目标完成任务的情况,如主动咨询老师、投递简历、参加面试等,通过这些行为记录,评估反应了服务对象在实际行动中的进步;
(2)目标达成情况评估:通过对开案时确定的介入目标进行评估以评估个案成效”:①短期目标:评估服务对象是否成功获取了实习岗位,并顺利完成实习任务,确保顺利毕业;②目标:评估服务对象是否明确了未来的学习或就业方向,是否提升了自信心;③长期目标:评估服务对象是否建立了独立的职业规划能力,是否能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做出更加自主的选择。
(二)服务成效
本个案结束时,服务对象顺利毕业,在实习单位转正继续工作,个人自信心及人际交往主动性有了明显的提升,对于未来生活有了初步的规划,个案目标达成,具体如下:
1、短期目标达成情况:
(1)理清学校要求,明确了实习方向:服务对象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详细了解了学校对于实习就业的具体要求,包括实习时间、实习单位的选择、实习证明的获取等。服务对象表示,通过这一过程,他对实习流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减少了求职过程中的困惑;
(2)获取到了实习岗位,顺利的毕业:服务对象在社会工作者的帮助下,成功找到了一个适合的实习岗位,并顺利通过了面试。在此期间,服务对象还学会了如何根据不同的岗位要求调整简历内容,并掌握了面试技巧,增强了应对求职困境的能力。服务对象与实习单位签订了三方协议,确保了实习的顺利进行,为顺利取得毕业证奠定了基础。
2、中期目标达成情况:
(1)自信心及人际交往主动性的提升:通过实习和职业规划的逐步推进,服务对象的自信心得到了显著提升,在实习期间也认识了新朋友,从开案时社会工作者问一句答一句到之后主动和社会工作者联系分享实习期间的情况。服务对象表示,他现在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更有信心,尤其是在面对求职和职业选择时,不再像以前那样感到焦虑和无助,也见到了身边的可支持资源,也自己更有前行的动力;
(2)生涯规划明确,对于未来发展有了目标:在社会工作者的引导下,服务对象进行了生涯规划,明确了未来的学习或就业方向,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再像以前那样感到迷茫。服务对象决定毕业后继续就业,并对未来的生活有了初步的规划。
3、长期目标达成情况:
(1)建立了职业规划能力:通过整个服务过程,服务对象逐渐掌握了获取就业信息的获取途径、填写简历、准备面试等技能,具备了应对求职困境的能力,并学会了如何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性格特点选择适合的职业发展方向,避免再次陷入被动的局面;
(2)增加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个案结束时,服务对象表述自己的自信心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之后能够更加自主地应对未来的困境。
六、专业反思
1、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在整个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始终坚持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尊重服务对象的感受和需求,避免强加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倾听和共情,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资源,增强了他对于实习的自信心;
2、注重提升服务对象的自主能力
社会工作者不仅帮助服务对象解决了眼前的实习问题,更重要的是注重提升服务对象的自主能力。社会工作者通过引导服务对象主动咨询老师、学习简历撰写和面试技巧,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逐步掌握了获取实习信息和应对求职困境的能力,有助于服务对象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更加独立和自信;
3、关注服务对象的心理健康
服务对象的成长经历较为复杂,家庭环境的变化对他的心理健康、性格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不仅关注服务对象的职业发展,还特别关注他的心理健康。通过建立信任关系、提供情感支持,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缓解了焦虑和迷茫的情绪,增强了他对未来的信心。
七、案例示范性
1、适用于类似背景的困境青少年服务对象
本案的服务对象具有较为复杂的成长背景,失去了父母,经历了多次家庭变动,且在职业选择上处于被动地位。这些特点使得本案具有较强的示范性,适用于其他具有类似背景的服务对象。例如,孤儿、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孩子等,他们可能同样面临着职业选择的困惑和未来的迷茫感。本案的经验可以为这些服务对象提供参考,帮助他们在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找到方向。
2、注重服务对象能动性的培养
本个案不仅帮助服务对象解决了眼前的实习问题,还注重提升服务对象的自主能力。在服务中,强调服务对象的主体地位,帮助服务对象逐步掌握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经验可以为其他个案服务提供借鉴,尤其是困境青少年的在职业规划和就业辅导方面,帮助服务对象实现从依赖他人到自主决策的转变。
八、案例创新性
1、生涯规划与实习就业相结合
在个案跟进中,社会工作者不仅帮助服务对象解决了实习岗位的问题,还协助他进行了生涯规划,帮助他明确未来的学习或就业方向。这种综合性的服务模式不仅解决了服务对象眼前的困境,还为他未来的长期发展提供了支持。通过这种方式,服务对象不仅能够在短期内顺利完成实习任务,还能够在长期内实现职业发展的目标;
2、注重心理支持与职业辅导的结合
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不仅关注服务对象的职业发展,还特别关注其心理健康。通过建立信任关系、提供情感支持,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缓解了焦虑和迷茫的情绪,增强了他对未来的信心。这种综合性服务模式可以为其他个案服务提供借鉴,尤其是在面对具有复杂背景的服务对象时,帮助他们在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找到平衡。